你的位置: 首页 > 最新小说 >

桃花依旧笑全文小说一种,冰冷,无形小说在线阅读

2025-07-07 16:43    编辑:清旖
  • 桃花依旧笑

    第一次看作者手捧浪漫_的书,整体结构宏大,气势恢宏,嫌念丛生,故事情节紧凑严谨,奇峰叠起,让人欲罢不能,在网络小说中称得上是佳作。

    手捧浪漫 状态:已完结 类型:经典短篇
    立即阅读

《桃花依旧笑》 小说介绍

主角是一种,冰冷,无形的《桃花依旧笑》,是作者“手捧浪漫”的作品,主要讲述了:...

《桃花依旧笑》 第1章 免费试读

初一开学的那天,班里来了一位转校生。

教室门被推开那瞬,光仿佛有了形状,斜斜涌入,尘埃在光柱里浮沉。

他便是踏着这束光走进来的——圆亮的眼眸盛着初秋的微凉,面庞是饱满的圆,身量已初具少年的挺拔,在初一稚气未脱的孩子堆里,像一株陡然拔节的青竹。

细碎的惊叹与私语如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教室里漾开涟漪。

我的目光被无形牵引,偷偷描摹他的轮廓,心头悄然蔓生出一丝陌生的、微甜的悸动,如春藤初萌,怯怯探向日光。

班主任龚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,她对我们很严厉,谁做错题,谁回答不上问题,谁没认真听讲,谁不按时完成作业。

她都是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当面拿棍子打谁的屁股。

为此,全班同学都很怕她,我也不例外。

在她的严威下,我的成绩一路攀升。

或许正是这份“优秀”,使我成了他命中注定的邻座——那个光芒耀眼的少年,被安排坐在了我身旁。

光芒之下,暗影随之浮现。

他的试卷常如贫瘠的荒原,成绩单上数字低垂。

考试时,他的目光便如无形的藤蔓,悄然缠绕上我的卷面,无声地汲取我的答案。

一次成绩揭晓,他的名字竟赫然压过我的,悬于顶端。

龚老师眼中漾开的赞许,那温煦的笑意与轻柔的言语,如暖阳般落在他身上。

教室里安静无声,我盯着自己卷子上那个屈居第二的数字,指尖微微发冷——那被窃取的荣光,竟如此灼烫,烧得心底一片荒芜。

下一次考试,我几乎是用整个身体覆盖了试卷,构筑起沉默的壁垒。

发试卷那日,他的分数孤零零悬在七十余分的位置。

龚老师的声音陡然拔高,带着难以置信的冰冷,严厉的点名批评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在教室的空气里。

我侧过头,一丝嘲弄的笑意本能地爬上嘴角,撞见他骤然涨红如烙铁的脸颊和那颗深深埋下去的头颅,仿佛要缩进地缝里去。

那瞬间,嘴角的弧度还未来得及凝固,一股沉甸甸的、带着咸涩铁锈味的内疚已如汹涌的暗潮,灭顶般将我淹没。

自此,每一场考试,我的卷面都向他无声敞开,我的答案成了他渡河的舟楫。

他的分数重归上游,老师眉间的严霜也随之消融,仿佛先前那场难堪的风暴从未发生。

同桌的时光如沙漏中无声滑落的细沙,竟已悄然堆叠起两年的光阴。

他待我始终温煦,像窗外永不凋零的春日。

言笑晏晏,眉眼间流淌着和煦的柔光,似乎这便是他天生自带的和暖底色。

直到那日,前排几个高大的男生嬉笑着,蛮横地将桌子向后猛推,挤压我们本就狭窄的天地,书本哗啦倾倒。

他霍然起身,动作带翻了椅子,眼神瞬间凝成冰刃,声音如炸雷滚过:“没长眼吗?手欠!”那截然不同的、带着棱角的锋利,猝不及防地刺破了我心中关于他温良的想象,投下一片震颤的涟漪。

轮到我值日那晚,扫帚拖把格外用心。

我和他的座位地面,被我一寸寸拖洗得光洁如镜,映着窗棂透进的暮光。

然而几个男生起哄的嬉笑声中,几双沾满尘土泥水的球鞋,故意在他那方刚洗净的地面上重重踩踏、拖曳,留下刺目的狼藉。

我徒劳的阻止声被淹没在哄笑里。

只能等喧闹散尽,教室重归空寂,才再次弯下腰,清水一遍遍冲刷,抹去那些恶意的印记,如同擦拭某种不能言说的珍重。

翌日清晨,踏进教室,心猛地一沉——那片洁净之上,竟又赫然多出几道新的、湿漉漉的脏污脚印,像丑陋的伤疤。

他来了,目光落在那些污迹上,嘴角却牵起一个轻松的笑:“嘿,同桌,怎么搞区别对待啊?只拖你那半边?”我低声解释着原委。

他脸上那点残余的笑意瞬间冻结,眼神陡然变得凶狠,像被激怒的幼兽,转身便冲向始作俑者,怒声质问。

那几个男生此刻却瑟缩着,眼神躲闪,咬死了不认。

初三的序幕拉开,龚老师手中的名册仿佛成了拆解命运的符咒。

一句轻描淡写的“位置调整”,便如一道无形的墙,将我们骤然分隔。

调开后的他,像被抽走了魂魄,终日沉默地坐在教室角落那片阳光也照不透的阴影里,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沉郁。

后来辗转得知,他父母离异的飓风已席卷了他的世界,他将随母亲远赴千里之外的广州。

消息传来那刻,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骤然攥紧,又猛地向下一沉,坠入一片冰凉的虚空。

他离开得悄无声息,如同他来时那般突然,只是这一次,课桌旁只剩下一片突兀的空白,阳光落在地上,寂寥得刺眼。

毕业的暑假,蝉鸣粘稠,时光被拉得绵长。

一个寻常的黄昏,我捧着饭碗倚在窗边,心不在焉地拨弄着米粒,目光散漫地掠过电视屏幕闪烁的光影。

倏忽间,一种奇异的感觉攫住了我——仿佛有目光穿透玻璃,带着灼人的温度落在我的脊背。

我猛地回头,心脏几乎在那一瞬停止了跳动——是他!他就跨坐在那辆半旧的自行车上,停在窗外不远处的梧桐树荫下,隔着夏日蒸腾的热气,咧开嘴,露出一个毫无保留、近乎傻气的灿烂笑容,像一枚骤然点亮黄昏的星辰。

我像被那光芒烫到,慌乱地扭回头,心脏在胸腔里疯狂擂动,震得耳膜嗡嗡作响,几乎要撞碎这薄薄的骨肉。

待那狂乱的鼓点稍稍平息,我鼓足勇气,带着一丝连自己也无法分辨的期待,再次缓缓转过头去——窗外只剩下空荡荡的街道,蝉鸣依旧喧嚣,晚风拂过树梢,树叶轻晃,仿佛他从未驻足,方才那惊心动魄的对视,只是暑气蒸腾出的一个短暂幻梦。

后来弟弟偶然提起,说在街上碰见过他,只淡淡一句:“他啊,好像又长高了一大截。”

年少的心事,终究成了未及落笔便已泛黄的残章,悬在记忆的门楣上,随着岁月气流无声震颤。

那些在课桌下悄然传递的答案,那被一遍遍固执擦拭的地面,那窗外自行车上倏忽定格又消散的笑容——这些未曾命名却沉甸甸的瞬间,最终都沉淀为生命底片上一片温柔的留白。

原来最深的告别往往无需言语,最重的回响恰恰生于静默。

那扇窗外的惊鸿一瞥,就此凝成时光琥珀里一枚澄澈的印记,在往后的岁月里,每当心绪拂过,便漾开一圈无声的涟漪,提醒我们有些章节的戛然而止,恰是为了让那未尽的余韵,能在灵魂深处更悠长地回荡。

高中***的红封皮还未焐热,它就被我妈随手塞进了碗柜最深处那只豁了口的搪瓷缸里。

缸底沉着几枚生锈的硬币,压着那张薄薄的纸,如同压住一张无用的废票。

家里的空气,陡然被一种无形的、沉甸甸的东西塞满了,那是父母目光里无声的催促,像夏日暴雨前闷在低空的铅云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
晚饭照例是土豆炖得稀烂,糊在碗底。

昏黄的灯泡悬在头顶,油烟经年累月地熏烤,灯罩边缘凝着一圈厚重的、擦不掉的黄褐色油泥,光线便被这污垢筛过,愈发昏沉黯淡,吝啬地洒在饭桌上。

父亲闷头扒饭,筷子碰着碗沿,发出空洞的磕响。

母亲的目光,像生了锈的钉子,一下一下,精准地钉在我脸上。

“文凭拿到手,也算对得起这些年吃的米了。”

母亲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裁决意味,勺子刮着锅底,发出刺耳的锐响,“厂里你表姐那边说好了,缝纫车间缺人,手脚麻利点,一个月两千五打底。”

她顿了顿,眼皮都没抬,“包吃住,钱都能攒下。”

两千五。

这三个音节被她咬得很实,沉甸甸地砸在油腻的饭桌上。

昏黄的灯光下,母亲眼角深刻的皱纹里似乎都嵌着对这个数字的盘算。

父亲终于从饭碗里抬起头,喉结滚动了一下,目光浑浊地扫过我:“女孩子家,读那么多书,最后不也是别人家的人?趁早出去,把家里这些年花在你身上的钱挣回来,才算没白养。”

他语气平淡,像是在陈述一件天经地义、无可辩驳的真理,如同说土豆该削皮,煤球该添火一样自然。

那根无形的算盘珠,在他们心底拨得噼啪作响,每一颗珠子,都是我欠下的债——学费,饭钱,衣裳鞋袜,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、却重逾千斤的“养育之恩”。

“隔壁老张家丫头,去年出去,这不,家里电视都换大的了。”

母亲适时地补充,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、对“大电视”的向往和对“回本”效率的衡量。

她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油污的桌面上划拉着,仿佛在计算那两千五需要多少个月,才能填平我这十七年人生在他们账簿上留下的、不断增长的赤字。

一股冰冷的窒息感猛地攫住了我的喉咙。

碗里稀烂的土豆泥糊糊,陡然失去了所有味道,变成一团冰冷的、难以吞咽的泥浆。

我张了张嘴,想说什么。

想说说毕业典礼上校长鼓励的眼神,想说说压在箱底那几本翻旧了的文学书里描摹的远方,想说说心头那点微弱却未曾熄灭的、关于另一种可能的火星……可所有的话语,撞上父母那两堵被生计打磨得坚硬冰冷、被“亏本”恐惧紧紧缠绕的心墙,瞬间就粉身碎骨,连一点回声都激荡不起。

我最终只是更深地埋下头,几乎要把脸埋进碗里,机械地***那团冰冷的土豆泥。

昏黄的灯光下,只有我碗筷磕碰的细微声响,在父母关于“工资”、“回本”、“别人家的人”这些冰冷词语构筑的狭小空间里,微弱地挣扎着。

柜子上的旧闹钟,秒针拖着沉重的步子,一格一格地挪动,每一下都像是敲在心上,计算着我那被明码标价、亟待兑现的青春。

厨房狭小的窗口像一只浑浊的眼,框住外面一小片同样灰蒙蒙的天。

那点微光透进来,无力地落在我搁在膝头的手上。

指节微微蜷缩着,指甲缝里还残留着刚才洗刷锅灶时怎么也洗不净的顽固油垢...

编辑推荐

热门小说